处暑 | 做好这7点,这个秋天少生病
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”。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,虽然立秋已过,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,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而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即“阳气收敛,阴气微生”。那么,这个时节怎样养生?长春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这样说~
早睡早起,多睡一小时
良好的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,还能使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休息,是养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。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,要早睡早起,可以增加睡眠一小时,并且中午保证有质量的午觉,这样会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,养精蓄锐。
防秋燥,多饮水多喝粥汤
处暑后,天气较为干燥、少雨,人体会因此不适,发生诸如毛发枯燥、嘴唇干燥或裂口、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。而多喝水、多喝粥汤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,多喝温开水,可在白开水中加点儿盐或蜂蜜,多喝一些滋阴养肺、润燥生津的粥、汤等。
避免过早添加衣物,要坚持适量锻炼
“春捂秋冻”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,以利于收敛阳气。因为热往外走之时,必有寒交换进去。但是,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,以保护阳气。同时,早晚比较凉了,要注意增加衣服。锻炼活动是养生的重要环节,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、加快新陈代谢。
少吹空调电扇
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,肺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,同时也是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心肌梗塞、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。经常吹空调、吹电扇,很可能引发肩周炎、颈椎病、关节炎等疾病,还可能导致腹泻、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。
护脐部防疾病、注意胃部保暖
处暑节气过后,天气渐凉,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,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,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,寒气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,引发身体不适。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,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、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。夜晚睡觉时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,以防止秋风流动使脾胃受凉。
“贴秋膘”要循序渐进
进入初秋,食欲逐渐好转,人们开始“贴秋膘”,以便储存能量,应对秋冬的寒冷。但是,处暑节气人的胃肠功能较弱,过多高脂、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胃肠负担,影响胃肠功能。
多吃清热安神食物
处暑之后,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,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,胃酸分泌增加,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,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,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。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黄鱼、干贝、海带、海蜇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,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,宜做到少食多餐。
处暑养生药膳
双银百合汤
【材料】银耳100克、银杏15粒、百合30克、红枣20枚、蜂蜜适量。
【做法】上述材料加水煮沸后,改用小火煮至粘稠,服用前加入少许蜂蜜调味。
【功效】养阴润肺。
莲子百合粥
【材料】大米150克、百合干25克、莲子25克、枸杞15克、冰糖30克。
【做法】百合干用刀背碾成粉状,莲子用热水泡软,枸杞用热水稍泡,大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。锅中放水,先放入大米、百合干烧开后,再放入莲子、枸杞,改用中火继续熬煮至熟,最后放入冰糖即可。
【功效】滋阴润燥,清心安神。